2025年5月2日,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发生7.4级强震,此次地震的震中坐标为56.75°S、67.88°W,震源深度仅10公里,距离南极半岛仅约1000公里。这场地震不仅引发智利沿海地区海啸预警,更因其靠近南极大陆的地理位置,将可能对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冲击。

德雷克海峡是南极绕极流的必经通道,其海底地形复杂,板块活动频繁。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可能通过海底断裂带传递至南极半岛冰架,导致冰架内部应力失衡。历史上,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曾直接导致南极苏兹贝格冰架崩塌,面积约125平方公里的冰山脱离。尽管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此次地震直接引发冰架崩解,但南极半岛近年来频繁的地质活动(如2020年布兰斯菲尔德海峡3万次小震事件)已让科学家担忧——强震可能进一步压垮冰架。
更严峻的是,德雷克海峡被称为“冰山坟墓”,南极绕极流推动冰山在此加速融化。地震可能加剧冰山分裂,例如2021年脱离的A-76冰山(面积4320平方公里)在漂流中已分裂为三块,其融化会释放封存数万年的甲烷。这种温室气体的升温潜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,可能进一步加速南极变暖,形成恶性循环。
南极海洋生态的核心是磷虾——这种不足6厘米的生物支撑着鲸鱼、企鹅和海豹的食物链。然而,地震引发的海底地形扰动可能改变南极绕极流的路径,导致冷水团与暖水团混合模式异常,影响磷虾的繁殖环境。此外,冰山融化的淡水大量注入海洋,会降低海水盐度,直接威胁依赖特定盐度环境的冰藻(磷虾的主要食物)生长。

中国科考船“向阳红01”曾在德雷克海峡布放潜标,长期监测海水温度、盐度等参数。此次地震后,这些数据将至关重要:若盐度下降超过阈值,南极“生命基石”可能崩塌,引发整个生态链的级联崩溃。
南极半岛是帝企鹅、阿德利企鹅的核心栖息地,它们的繁殖依赖稳定的海冰环境。地震若引发冰架大规模崩解,将直接摧毁企鹅的繁殖地。例如,2022年南极别林斯高晋海的冰架坍塌,曾导致数万只企鹅幼崽溺亡。此外,海啸涌浪可能淹没沿海巢穴,而冰山漂流路径的改变也会阻断企鹅的觅食路线。
另一方面,南极海底地震释放的次声波可能干扰海洋哺乳动物的通信。研究表明,海豹和鲸鱼依赖低频声波导航与觅食,强震产生的噪音污染可能使它们迷失方向,甚至搁浅。
让我们持续观察这次强震带来的后续影响。